文/张立忠 冯颖
我是在教育战线退休的一名老干部。1971年参加工作,2011年退休,退休后继续做关心下一代工作,如今已走过了48个春秋。
48年来,我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祖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亲自经历了农村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办学经费有保障。改革开放前,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主要用于教师、职工工资,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收取学杂费和开展勤工俭学。办学经费短缺是困扰学校工作的最大难题。有的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当年,我在山阳七年制学校、林雨八年制学校任校长时,为了解决办学经费短缺问题,曾带领师生办农场、办果园,上山挖药材、栽松树、拣橡籽,下河滩淘砂、打石子。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政领导实施“一把手教育工程”,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兴学育人的浓厚氛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007年国家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寄宿生给以生活补助;同时建立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
2010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基础定额提高了100元,即:年生均小学达到400元,初中600元;将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即:年生均小学750元,初中1000元;同时为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学点运转困难问题,对不足100人的农村中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算经费补助资金。
2011年,国家划拨专项资金,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全面实施,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农村学校再不用为筹措办学经费而发愁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也不会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了。
二、校舍坚固又漂亮。改革开发前,农村学生大多在土窑洞、破庙堂、旧瓦房上课。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项目工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1993年9月1日,吉县第一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学校——屯里镇屯里小学教学楼落成剪彩,投入使用,全校200余名师生告别旧瓦房,喜迁新校园,标志着农村学校由瓦房向楼房迈进。
1999年国庆节前夕,中垛中学800名师生告别大庙堂,喜迁新校园。新建中垛中学占地面积35亩,修建四层教学楼一栋,附属工程也全部配套,总投资150万元,总建筑面积4800平米。中垛中学是九十年代吉县农村最漂亮的乡镇中学。
2007到2010年,吉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标准化初中建设项目工程的机遇,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先后建成了东城、王家垣、柏山寺、文城等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改建扩建了车城、山候、窑头、五龙宫、安乐、回宫、曹丼、中市、陈家岭、南耀、西头、祖师庙等寄宿制小学,全县农村中小学由263所整合为47所,寄宿制学校增加到22所,彻底结束了窑洞学校、瓦房学校、预制板楼房学校的历史。
2011年到2015年,国家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吉县累计投资1·69亿元,完成了18所学校教学楼、宿舍楼新建、改扩建项目,对23所学校进行了维修,为17所农村学校新建了教师周转房,为22所寄宿制学校修建了学习食堂和浴室,购置食堂、浴室设备1022件,同时新建录音室7个、采购多媒体教室设备346套,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2650台,为24所小学接入了光纤网络,新增图书21万册,新增教学仪器、文体器材82万余件,购置安装LED照明灯及黑板灯3735套,购置学生课桌凳2305套,学生用床1072张,购置学生饮用水设备98套。同时,多层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校有文化长廊、励志标语、校训校歌校徽等。全面促进了“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四个均衡发展,被国务院授予“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荣誉称号。
如今吉县农村中小学,校园宽敞、楼房矗立,草绿花香、环境优美,书声琅琅、笑语欢歌,成为儿童少年学习成长的乐园。
三、多媒体用到了教学上。改革开放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上课全凭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在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005年,国家和省、市、县投入专项资金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县新装备8个计算机网络教室,8个多媒体教室,83个卫星接收站,共装备计算机339台,液晶投影仪8台,打印机83台,DVD83台,电视机166台。全县农村中学和部分小学实现了现代网络化教学,所有学校实现了网络下载资源,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007年,国家投入专项资金,补配全县中小学计算机35台,DVD60台,电视机60台。全县中小学教师全部注册了《山西基础教育网》,为教师们更好地使用网络资源创造了条件。
2008年,为东城九年一贯制学校、桥南小学26个教学班,班班配备了多媒体,为西关小学购置了10台计算机,建起电子备课室。
2009年,为全县中小学增配畅言智能语音教具系统90台。
2012年,为农村初中学校和九年制学校配备计算机及配套桌椅410套,并接入了50M/100M光纤网络专线。为全县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13198个。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信息化及教师个人空间应用学习培训,积极推进“云计算”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2013为城区8所学校安装了录播室,更新了初中学校计算机教室电脑设备,为全县初中教师购置了电子备课笔记本电脑。
2014年更新了小学阶段34所学校的计算机教室电脑设备,为全县小学教师购置了电子备课笔记本电脑。
如今多媒体进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效果大提升,让农村孩子开阔了思野,丰富了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山沟里飞出金凤凰。改革开放前,农村群众重教意识淡薄,不少人认为孩子识几个字,看住门户就行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村干部群众观念大转变。他们手里有了钱,在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我的家乡是一个只有400余人口的小山村,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大学毕业和正在上大学的学生有28人,其中研究生2人。
有一家两口子都是农民,4个孩子,三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女儿师范毕业后脱产进修取得大专学历,大孩子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现在北京工作,三孩子山东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四川大学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在太原航天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被推荐上博士研究生。
“党中央真英明,改革开放铸辉煌,农村教育结硕果,山沟飞出金凤凰!”
这就是我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所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的真切感悟。